竭忠尽智 测控报国 记中国电科10所深空测控团队 | 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展播
▲ 点击蓝字“中国电科”,关注CETC品牌微刊
编者按:
近日,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创作展示活动,正在人民网进行展播。
【资料图】
中国电科23项作品入围第六届中央企业优秀故事,通过小切口、大视角的故事形式,展示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强军兴军、科技创新、乡村振兴等方面作出的新贡献和取得的新成就,彰显中国电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作出更大贡献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今日,走进竭忠尽智的深空探测团队。
坐落在佳木斯大山深处的66米深空站,是我国第一个深空测控站,也是亚洲口径最大、接收灵敏度最高、连续波发射功率最强和作用距离最远的测控系统,已成为我国深空及探月工程中最强大的利器,填补了国内深空测控领域的空白。完成这一伟大壮举的,是中国电科10所一个精诚团结、和谐奋发的团队,一个有着巨大向心力和凝聚力的团队,一个无坚不摧、无往不胜的团队。他们大多是“80后”“90后”,他们中既有技术精湛、专业领先的团队带头人、型号总师,也有常年奔碌于外场、精诚服务用户、用心制造精品的技术人员。他们默默地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从未忘记自己的使命与责任。
十多项关键技术从未遇到过
这是一个敢于突破、勇于创新的团队
深空站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从站址选择、地质结构勘探、电磁环境检测、大型天线结构加工安装开始,到高灵敏度基带、大功率功放研制,再到射电星标校、极低噪声捕获跟踪设备开发,都是传统测控站尚未涉及的难题。66米深空测控站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的深空测控站,采用了大量创新性技术。深空测控的突出特点是“远”,由此带来时延长、衰减大、测角误差大、遥控难度高等一系列难题。当信噪比低、动态大、时延长、测量精度要求高等一系列技术难题摆在了大家面前时,连经验丰富的总师们也心里犯嘀咕,“这究竟做得出来吗?”面对“深空”项目各种全新技术指标的挑战,每个参研人员在接到任务书时都深深地感受到了项目研制的巨大压力。大家常打趣地说这个项目的每个技术领域都是技术“深坑”,虽然看起来研制时间较长,但是进去容易,出来难啊!项目团队秉承着“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紧紧拧成一股绳,为攻克一个又一个技术难关,大家不舍昼夜,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把五星红旗图像准确快速传回地球,为民族争气,为祖国争光”。
从项目论证开始,总师办公室常常灯火通明。为解决不能建标校塔完成单脉冲跟踪校相的技术难题,施为华在项目合同签订后的5个月内查阅了大量国内、国外资料,仍然没有找到校相的方法。后通过与测控领域老专家以及跟踪接收关键专题技术人员的反复讨论、试验,创新性地提出校相的方法,成功解决了深空站超大口径天线不能建塔标校的技术难题。柴霖带领技术专家们制定出详细的技术规范,时刻对设备技术状态进行严格监督,对每一个设备的状态,每一个技术指标的实现情况都了然于心,以确保项目能高质量完成。他常常参加到设备研制和试验中,并多次赶赴条件艰苦的试验外场进行现场技术指导。总师们对方案的每一个细节都反复推敲,有时甚至为了技术问题争得面红耳赤。“我今天真不该发那么大的火,可是我控制不住了!对技术问题我肯定不能放过!”快人快语的汪晓燕事后总是后悔,但整个深空站有10多项关键技术是过去多年的测控系统研制中从未遇到过的,航天人长期以来养成的“严、慎、细、实”的作风让她不敢有半点马虎,任何有疑问的技术细节都不会放过。技术方案上大胆探索与创新,实践求证中反复试验与测试,让他们成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技术难题。
66米深空站的成功研制,带动着我国整个航天测控通信领域的发展,使得多项核心技术走到了世界前列。它不仅仅是填补了我国深空站的空白,更重要的是通过它的研制,带动了多项核心技术和关键器件研制,使我国测控通信领域从总体设计、核心技术、关键器件研制到检测测试水平,都跨上一个新台阶,取得了全面的提高。
70后领军,80、90后担当主力,在实践中锻炼成才
这是一个年轻有为、充满活力的团队
10所的航天测控专业历史悠久,拥有一批参加过载人航天工程的经验丰富的老专家,但许多都已退休或临近退休。对于嫦娥工程,如果按比较保守的做法,可以返聘老专家任项目总师,但出于对航天测控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考虑,出于锻炼培养人才的实际需求,所里决定嫦娥工程项目主要由中青年设计师担起重任。项目团队主要成员有27人,35周岁及以下青年人数18人,占比67%;党员21人,大学本科5人,硕士及以上学历22人,是一支年轻、高学历、有战斗力的青年队伍。
2004年就与嫦娥工程结缘的陈玲,被称为测控团队的传奇人物。50多岁的她是佳木斯某型号第一代基带分系统负责人,先后参与了嫦娥一号、嫦娥三号、首次火星任务“天问一号”设备改造等国家重大项目。在佳木斯深空测控站改造的关键期,也是陈玲的孩子备战高考的日子,但她还是克服了腿伤病痛,和团队一起通宵备战,精力丝毫不输刚入所的年轻人。她说,她想让孩子知道自己是在和他并肩战斗。
在测控专业的发展过程中,不仅有陈玲这样前辈的传承,更有年轻一代的接力。第三事业部测控基带整机负责人卢欧欣,2014年入所的他带领团队前往佳木斯开始了长达两个多月的适应性改造。而佳木斯深空站在嫦娥五号的任务中,将作为主基站成为执行任务时间最长的测控站。为了保证佳木斯深空测控站的改造工作顺利完成,团队每天都是高强度地工作。还记得有一次为了查找问题,卢欧欣需要对机箱内上百根电缆逐一排查,一根一根地取线,然后再接线,到最后他的十根手指都磨破了。
94年的王媛是团队里最年轻的成员,一入所就参与到嫦娥五号的任务中。刚开始,王媛只负责联调中的一些辅助工作。但后来,随着对工作的深入了解和不断学习,在佳木斯深空站的改造中,她负责了嫦娥五号信号捕获的设计和调试工作。不到一年的时间,从刚开始面对测控设备的“一问三不知”,到后来熟悉了捕获流程,可以独立完成捕获设计和测控系统监控界面的操作,她学到了很多也成长了很多。她说,印象最深的还是项目的前辈们对工作的负责,还记得从佳木斯打来的一通通工作电话、深夜在所里关于技术细节的一次次讨论,每个人都牺牲了很多来保证任务的顺利进行,但不变的是对测控任务的热情和激情。这个小姑娘也在前辈们的带领下,展现着年轻一代的活力与冲劲。
在10所,像他们这样的人还有很多,无数个航天人们为国家利益竭忠尽智,为事业挥洒汗水。他们是忘我付出、拼搏坚守的10所人的代表,也是所有任劳任怨、辛勤工作、为实现“中国梦”加油助力的电科人、军工人的缩影。
校对/谢雅巍
在这里·悦读中国电科
原标题:《竭忠尽智 测控报国 记中国电科10所深空测控团队 | 中央企业优秀故事展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