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八大主要任务”全力守护学生心理健康 观点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经中央教育工作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近日,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简称《行动计划》)。在工作目标上,明确到2025年,配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学校比例达到95%,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比例达到60%。
实施《行动计划》是对现实问题的积极回应。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学生成长环境不断变化,尤其是近三年来受新冠疫情影响,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凸显。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22年组织一项对全国24758名中小学生的调查发现,焦虑、抑郁检出率分别达31.3%、17.9%。事实表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倘若不能得到及时化解,“小毛病”可能会酿成“大隐患”。
《行动计划》提出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心理健康监测,完善心理预警干预、建强心理人才队伍等“八大主要任务”,一套“组合拳”,虽各有侧重,但彼此相关、同向发力,系统、协调推进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紧盯“八大主要任务”,真抓实干推动落实,关键在于筑牢防微杜渐基础,确保将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发现在早期,遏制于萌芽阶段。
《行动计划》提出,重点关注面临学业就业压力、经济困难、情感危机、家庭变故、校园欺凌等风险因素以及校外实习、社会实践等学习生活环境变化的学生。这正是对以往有效经验的总结,也体现了对“木桶效应”的精准把握。聚焦重点人群,从“短板”补起,着力于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早识别、快处置,有助于行动计划顺利推进,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善于发现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行动计划》提出,每学年面向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中等职业学校等学生至少开展一次心理健康测评;高校每年应在新生入校后适时开展心理健康测评。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测评,对每个学生的心理健康程度做到心中有数、精准施策,方能做到防微杜渐,变“治已病”为“治未病”,推动学生心理健康工作走深走实。
《行动计划》还提出,中小学校要加强心理辅导室建设,鼓励高中、高校班级探索设置心理委员,高校要完善“学校—院系—班级—宿舍/个人”四级预警网络,辅导员、班主任定期走访学生宿舍,院系定期研判学生心理状况。着力完善“硬件”,加强“软件”,加大日常动态观察与研判力度,强化心理预警干预,有助于变被动为主动,推动一些学生的心理健康变“异常”为“正常”,促进学生心理健康素养总体水平稳步提升。
扎实推进《行动计划》,离不开严格督查,需要以奖优罚劣激发内生动力。《行动计划》提出,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对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纳入学校改革发展整体规划,纳入人才培养体系和督导评估指标体系,并作为各级各类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三个纳入”要求,彰显了高质量开展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决心和意志,抓住了解决问题的“牛鼻子”,其实施效果值得期待。
学生心理健康工作,是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期待各地各相关部门、各学校坚持防微杜渐、防患未然,压紧压实责任,不折不扣地抓好《行动计划》落实落地,助力广大学生筑牢“心理堤坝”,呵护学生健康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