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洛地理:寻踪崤函古道(下)_天天快播
绘制 李琮
“从陕至东京,山低路渐平。风光四百里,车马十三程。”中唐时期,白居易从陕州(今三门峡)东返洛阳。那是一个明媚的春日,他在马背上一边欣赏沿途风光,一边与友人笙歌谈笑,诗句中流露出闲适愉悦之情。
(资料图)
南崤道风光(局部)
可以看出,白居易走的是南崤道。
在古代洛阳与长安之间的两京官道中,洛阳至潼关段被称为崤函古道。崤函古道在崤山深谷之中穿行,在陕州交口向东分为南北二崤道。其中,北崤道经渑池、新安到洛阳,大致是沿谷水(涧河)一线。南崤道出陕州雁翎关后,经洛宁、宜阳到洛阳,这一路有河流相伴,距离虽远了一些,地势却较为平坦。
隋唐时期,天子往来于东、西两京,大多是走南崤道。因此,南崤道上分布着多座驿馆及行宫,如洛宁境内的鹿桥驿、临泉驿,宜阳境内的三乡驿、连昌宫、柳泉驿、甘棠驿等。这些驿馆和行宫虽多已不存,却保留着许多脍炙人口的故事,如唐玄宗驻跸连昌宫、史思明被弑柳泉驿、诗鬼李贺居昌谷等。
当然,南崤道的历史远不止这些。据《左传》记载,早在春秋时期,人们已知崤山有南北二陵,南陵即夏王朝第15任君主夏后皋之墓,也是南崤道的主要标志。
雁翎关是扼守南崤道的重要关口,与夏后皋墓相距不远。战国时期,秦武王令甘茂攻打韩都宜阳,也许曾从这里经过;东汉初立,光武帝派冯异在崤底大败赤眉军,这一带是杀声震天的古战场……
今天,南崤道已被条条公路取代,但沿途的众多古迹告诉我们,它的“风光四百里”绝非虚言,值得一看。
宜阳韩都故城遗址
韩都宜阳有故城
宜阳是南崤道上的重镇。在洛河北岸的古道沿线,过去分布着多座驿馆和行宫,韩城还是战国时期的宜阳韩都故城所在地。
公元前453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国的第二任君主韩武子定都宜阳,将这里打造成了一座规模宏大、商业繁荣的都市。韩国也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扼守着周王城洛阳的西边门户。
后来韩国迁都,宜阳仍是大县,韩国北三郡如上党等地的粮食都在这里贮存。用《战国策》中周天子的话说,就是“宜阳城方八里,材士十万,粟支数年”。
公元前308年,秦武王欲进逼周王室。《史记》中记载,他对名将甘茂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要兵临洛阳,首先就要搬掉宜阳这个“拦路石”。
宜阳城池坚固,甘茂攻打了5个月也没拿下,到次年才“斩首六万,遂拔宜阳”。秦武王如愿到了洛阳,却在逞强举鼎时被砸断腿骨,气绝身亡。今天,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位于韩城镇的东关村、城角村一带,这里也是南崤道经过的地方。
福昌阁
古道沧桑说福昌
从韩都故城遗址向西约4公里,就到了韩城镇的福昌村。
据村中古碑记载,此地因隋时建有福昌宫而得名。唐初撤宜阳县,改置福昌县,这里就是县治所在地。
今天,福昌村的一大标志是福昌阁。福昌阁坐落于村北高台之上,明清时期经过重修,是每年三月初举办庙会的地方。在《福昌阁赛神记》中,清人张守基就描绘了福昌庙会赛神的盛况。
燕堂书斋在福昌阁下,最初为北宋人乐辅国所建。富弼专门为其作了《燕堂记》,称“佐著作乐君,宰福昌,筑室署下,走使问名于余”。也就是说,燕堂书斋之名出自富弼。
在燕堂书斋建成20多年后,初入仕途的苏轼被任命为福昌主簿。清人宋之睿在《富彦国、苏子瞻两先生遗迹序》中提到此事,称“今其城郭虽废,而两先生之流风余韵,不与时代俱湮”。
苏轼任福昌主簿的时间不长,是否在燕堂书斋读过书也未可知,倒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张耒曾到此凭吊,在诗中感慨“故苑芳华路已迷”。
五花寺塔
连昌河畔连昌宫
连昌宫位于宜阳三乡,是南崤道上所建行宫中较大的一个。安史之乱后,诗人多以此为题抒发兴废之叹,其中最著名的当数元稹的《连昌宫词》。
“平明大驾发行宫,万人歌舞涂路中。百官队仗避岐薛,杨氏诸姨车斗风。明年十月东都破,御路犹存禄山过……”在这首长诗中,中唐诗人元稹借“宫边老翁”之口,亦真亦假地讲述了连昌宫中发生的故事,而这座行宫的兴废,何尝不是唐王朝的一面镜子?
《连昌宫词》为元稹赢得了“元才子”的美誉,也让他的仕途变得光明起来。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北宋时连昌宫已仅余遗迹。卜居洛阳的邵雍曾到此游玩,他在《故连昌宫》一诗中说:“洛水来西南,昌水来西北。二水合流处,宫墙有遗壁。行人徒想像,往事皆陈迹。空余女几山,正对三乡驿。”
也就是说,连昌宫位于洛河与连昌河的交汇处,与三乡驿相距不远。今天也有人认为,汉山南麓的连昌河畔有五花寺,就建在连昌宫遗址附近。
连昌河畔三乡驿
女几山对三乡驿
在南崤道上,三乡驿是一个重要驿站。从这里向东地势平坦,可沿洛河一线直达洛阳;向西北经洛宁到陕州,则要在崤山之中艰难穿行。
与壮丽奢华的连昌宫一样,三乡驿也有高大的驿楼。中唐诗人刘禹锡来到这里时,曾作《三乡驿楼伏睹玄宗望女几山诗,小臣斐然有感》一诗,其中说:“开元天子万事足,唯惜当时光景促。三乡陌上望仙山,归作霓裳羽衣曲。”
三乡驿在洛河北岸的连昌河畔,这一带也称昌谷,是“诗鬼”李贺的家乡。南边的女几山与三乡驿隔洛河相望,因环境清幽,是许多古人隐居的地方。公元1216年,蒙古大军南下攻打金朝,27岁的元好问为避兵乱寓居三乡,就与女几野人辛愿等过从甚密。
三乡的汉山之巅有光武庙,是当地名胜之一。一年中秋节,元好问与辛愿等友人相约到光武庙饮酒小聚,并作有《秋日载酒光武庙》一诗。
临泉驿与史思明
洛宁境内的南崤道上有两座驿站,分别为临泉驿和鹿桥驿,它们的故事都与史思明有关。
史思明是安禄山的同乡,他们发动安史之乱后,在洛阳建立了大燕王朝。后来安禄山父子先后败亡,大燕皇帝就成了叛军首领史思明。
公元761年春,史思明驻扎在鹿桥驿,命长子史朝义从北崤道进攻陕州。唐王朝在陕州增设兵力,阻敌西进,连吃败仗的史朝义只得退兵。
史思明见状大怒,打算按军法斩了史朝义及其部将骆悦等人。骆悦等人不愿坐以待毙,连夜赶到鹿桥驿捉了史思明,将其囚禁到临泉驿。怕夜长梦多,他们又将史思明缢死,用骆驼将尸体运至洛阳。
关于史思明被缢死的地点,《新唐书》中记载为柳泉驿。不过,2010年人们在洛宁的东宋乡官庄村附近发现一通唐碑,据碑文记载,该碑本来镶嵌在临泉驿的墙垣上,而临泉驿就是当年史思明被缢死的地方。
雁翎关与古崤道
南崤道上雁翎关
从洛宁到陕州,要翻越南崤道上的一座险关,就是雁翎关。
雁翎关地处崤山群峰之中,明代尚有兵戍守,后来因多次修路,古关已经不存。今天,这里是雁翎关村所在地,也是三门峡市陕州区菜园乡与宫前乡的分界处。从洛阳到三门峡的省道从村中穿过,关口两侧山高林密,望去仍令人惊心。
关于雁翎关的得名,学者和村民说法不一。一种说法认为,关口两边原为石板路,古称崤坂。这里曾设崤陵关,当地人念着念着,就成了雁翎关。也有说法认为,这里有夏后皋墓,古称南陵,人们后来就把南陵念成了“雁翎”。
从字面上看,雁翎关似与大雁有关。有村民说因为关口风大,大雁飞过时有羽毛脱落,因此得名雁翎关。不过,刚从山上挖桑树根回来的村民卫先生另有见解,他说,这关其实是座鬼门关,“冬天关口特别冷,路面结冰后非常滑,过去马匹走到这里都会被冻死,不是鬼门关是什么?”
夏后皋墓与南陵
过雁翎关口西行不远,路北有夏后皋墓。《左传》中说,“崤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相传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夏后皋墓是南崤道上的主要标志,夏后皋又是谁呢?《史记》中记载:“孔甲崩,子帝皋立。”可见夏后皋是孔甲之子,也是亡国之君夏桀的祖父。有学者推测,他是外出征战时死在这一带的。如今每到清明节,还有不少人到这里祭拜。
城角村的由来
在宜阳韩都故城遗址上,坐落着一个城角村。村中83岁的杨树森老人说,村子就在韩都故城的城墙东北角,因此得了这个名字。
跟随他的脚步,我们来到村北。残存的古城墙就在成片的麦田与村落之间,北边的岭上还有高大的墓冢,过去称韩王冢。杨树森老人说,那就是韩武子墓。
“韩武子生活在战国初期,是韩国的第二任君主。这样一算,他的墓距现在有2400多年历史了。”他说,这一带的战国墓还有很多,也出土过不少东西,包括战国货币空首布等。古城墙下也曾是战场,他还捡到过一些铜箭头。
“我对历史比较感兴趣,也收集了一些与宜阳韩国故城有关的资料。”杨树森老人说,作为城角村的村民,他很乐意为大家讲述韩都故城的往事。
李贺塑像
“诗鬼”李贺故里
宜阳三乡有昌谷,是唐代“诗鬼”李贺的故里。
据《新唐书》记载,李贺“为人纤瘦,通眉,长指爪,能疾书”。他从小生活在三乡驿附近的连昌河畔,七岁就能作诗,长大后更是诗名远扬。
然而,由于曾任陕县令的父亲李晋肃去世较早,李贺的生活并不如意。21岁那年,时任河南令的韩愈劝他考进士,有人嫉妒李贺的才华,说其父名为李晋肃,“晋”与“进”犯“嫌名”,他应该避讳。
韩愈写了一篇《讳辩》,极力为李贺辩解,最终却无济于事。李贺不能求取功名,仕途郁郁不得志,后来回到家乡昌谷养病。公元816年,27岁的李贺在贫病交加中去世。
李贺一生虽然短暂,却有200多首诗流传后世。他去世后,杜牧为他的诗集作了序,李商隐则为他写了小传。
光武庙一隅
汉山与光武庙
在南崤道上的三乡驿附近,有一座山名为汉山,山巅有光武庙,山下有五花寺,自古为当地名胜。
光武庙始建于东汉时期,是汉明帝为其父光武帝刘秀所建。
西汉末年,王莽篡位,后来又连年灾荒,北方爆发了赤眉军起义。东汉建立后,公元27年,光武帝刘秀派大将冯异等在崤山阻击赤眉军,结果被赤眉军打败。
随后,冯异收集残部,在崤坂再次与赤眉军展开会战。光武帝刘秀亲率大军在宜阳城西排开长阵。赤眉军见状大为惊恐,最后不战而降。
永平年间,汉明帝在汉山之巅建了光武庙。此后,历代诗人来到三乡,总不忘到这里来凭吊一番。(洛报融媒·洛阳网首席记者 张广英/文 记者 曾宪平/图)